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林改:促进生态美百姓富

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林地面积1.39亿亩、占土地总面积76.08%,其中,近90%属集体所有,是典型的集体林区。

 

福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促进了林业发展、林农增收和林区和谐。

 

成就绿水青山,富裕万千林农,福建将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更大成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福建探索”

 

福建是南方重点林区,山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全省2600多万农业人口,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对山区林区而言,只有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把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001年,武平县委、县政府开拓创新,从明晰产权入手,研究出台林改政策,指导万安乡捷文村全力推行林改。同年12月,发放第一本林权证。

 

在全面总结武平县林改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4月,福建省制定下发林改文件,并于次月在福州召开全省林改动员部署大会。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福建林改使林业走上释放农村生产力、激活林农积极性、建设美丽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

 

2002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持续开展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福建先后出台《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8份综合性林改文件。福建重点林区县的林改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林改的工作机制,建立自上而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步步见成效。

 

林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心系千家万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2006年以来,福建林改在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任务后,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模式,在引资入林、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创造,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福建实践”

 

林改对于推进新福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林改分山到户后出现的林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林业贷款难等问题,福建省委、省政府大胆实践、持续用力,补短板、强弱项,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以来,福建省林业主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高位推动,提出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全力推进深化改革、绿化美化、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四项行动”,打造林业生态高颜值、林业产业高素质、林区群众高收入的新时代“三高”林业,把深化林改作为首要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福建林改实践提供了“福建样本”,全省9项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首批成果向全国推广。

 

以民为本,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模式。始终把维护和发展林农的根本利益作为林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5955家,福建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标准化建设。引导林农因地制宜,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适度流转林权,福建建立县级林权流转服务平台66个,有序流转林权1800多万亩,促进林业规模化经营。三明市创新推出林票制度,制发可流转、可质押的林票,目前,在12个县(市)163个村开展试点,实现林农、村集体、国有林场三方共赢,入选全国首批林业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南平市开展“森林生态银行”建设试点,建立林业资源管理、开发、运营新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大案例。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福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近10亿元,完成赎买近40万亩。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途径,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完成交易256万吨、成交额3861万元。

 

金融创新,全力推动森林资源变资本。开展林业金融改革,让青山变金山、绿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持续创新金融产品,推行林权按揭贷款等模式,开发金融产品。2019年,创新推出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目前,累计贷款81.9亿元,为林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精准防控金融风险,全省成立林权收储机构50家,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让林农贷款省心,银行放贷放心,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全面推进林业保险,全省参保面积1.1亿亩,参保率超过90%。

 

绿色发展,做大做强生态富民产业。在念好“山海经”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绿色增长、为民造福。福建出台扶持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的文件,2020年,福建全省林业总产值达6660亿元,成为当地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出台加快竹产业发展七条措施,促进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0年,福建全省竹产业总产值786亿元。连续举办花博会,培育形成漳州水仙花等10多个产业集群,2020年,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42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1062.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花卉出口额1.65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出台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森林康养基地标准和评定办法。加快国有林场“一场一景”和特色小镇等建设。2020年,福建全省森林旅游全产业链产值达800多亿元,当地林农“美了山水,富了腰包”。制定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八条措施”,各级财政加大投入扶持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林下种养业。2020年,福建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3176万亩,产值达706亿元。

 

服务至上,持续深化林业“放管服”改革。清新福建、快捷高效,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实行行政审批“三集中”,实现全部事项“最多跑一趟”。目前,共办理各类林业审批件1.65万件,按期办结率100%。突出科技服务林改,“十三五”时期,组织1.1万人次深入基层开展“林农点单,专家送餐”科技服务活动。培育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社会化中介机构167家,发展专业服务队伍674支,为广大林农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推广电子商务,搭建省级电商平台“闽山碧”,进一步拓展林产品销售渠道。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福建成效”

 

19年的林改实践,有效调动了林农积极性,山区林区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荒山育成“绿山”、农民捧上“金山”、发展有了“靠山”的转变。

 

绿色是福建最亮丽的底色,“好山好水好空气”已成为福建最闪亮的品牌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林改转了观念。通过持续深化林改,加强自然文化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以及“春节回家种棵树”、创建森林城市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群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新发展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守护青山绿水已成为福建人民的自觉行动,爱绿护绿植绿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林改美了生态。2002年以来,福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758.5万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森林覆盖率为66.80%,已连续40年位列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从2002年的3.65亿立方米提高到7.29亿立方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山多林多,生态省份特点十分鲜明。

 

林改富了百姓。林改赋予农民更多的生产资料,通过发展竹业、木本油料、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促进了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三明等主要林区的农户从林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超过30%。林改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

 

林改强了产业。福建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660亿元,年均增长近14%。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25家、境内外上市林业企业23家。商品材及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林改稳了林区。通过分山到户、勘界发证、放活经营、创新金融、产业富民等林改综合配套措施,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森林火灾损失明显下降,盗砍滥伐林木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区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增加了林农收入,促进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未有穷期,改革没有终点。面向未来,八闽务林人将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提升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持续深化林改,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农民增收和林区发展,坚守初心、久久为功,无愧时代、不负青山,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新福建建设再立新功。

 

(来源:人民日报)

创建时间:2021-05-17 11:10
首页    振兴实践    生态振兴    福建林改:促进生态美百姓富
浏览量:0
导航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