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市、县(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强耕地保护,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坚决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在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遴选了6个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粮食等农业生产的典型案例,现印发给你们学习借鉴。

     

统筹利用撂荒地是保护耕地资源的必然要求,是挖掘保供潜力的重要途径,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复杂工作。各地要认真借鉴相关典型案例,根据撂荒地类型、撂荒原因、复耕条件等因素,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创新,有序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利益。

 

附件:

 

1.周宁县探索撂荒地复耕党建“133模式”

 

2.屏南县“我在屏南有亩田”助力粮食生产

 

3.将乐县“政策+服务”引导推进撂荒地复耕种粮

 

4.安溪县六措并举盘活撂荒地资源

 

5.德化县建机制出政策提服务促“粮田”回归

 

6.莆田市涵江区突出“实、引、效”推进撂荒地整治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2年6月10日


 


 

周宁县


探索撂荒地复耕党建“133”模式

      
      一、基本情况

     

周宁县耕地面积99613.5亩,受劳动力流失、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效益低等因素影响,出现耕地撂荒现象。近年来,通过树好“一面旗帜”、建立“三张清单”、实施“三项行动”,探索形成党建“133”模式,有效破解耕地撂荒问题。

     

二、主要做法

     

1.树好“一面旗帜”。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动员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种撂荒地、种好“示范田”、争当“种田人”。实行县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挂村、乡镇班子包村、村干部包组联户,县处级领导以及乡镇党政主官每人挂钩一片整治示范田。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47个村(居)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党员干部1100多人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帮助算清“经济账”“责任账”,倡议积极耕作。推出“两个一百亩”计划,每个村由经联社牵头流转100亩,鼓励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种粮大户以及乡贤等认种复耕100亩,盘活闲置耕地资源。发起“周宁有鲤·邀您来种田”认领活动,特邀各界人士担任“田主”,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建立“三张清单”。一是摸清“地块清单”。按照“村有清单、乡镇有台账、县有总账”要求,以村为单位,实行分片负责、分区包干的工作模式,对所有地块开展拉网式排查,并与全县土地确权数据及种植现状进行共享比对,精准掌握耕地种植情况,逐级形成信息台账。二是制定“整治清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签订整改承诺书、流转协议、建立撂荒图斑等举措,因村施策、因地制宜,逐个逐块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撂荒治理。三是列出“奖惩清单”。建立健全耕地撂荒举报、巡查、监测、执法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将撂荒地整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考评和村主干“双述双评双考双挂钩”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并重。对开展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的村集体,给予村干部适当绩效奖励。对弃耕撂荒一年以上的承包耕地,取消次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格;对弃耕撂荒连续两年以上的承包耕地,由村集体按程序终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后,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3.实施“三项行动”。一是“政策发力”行动。出台《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稳定农资价格保障实施方案》等文件,对集中流转耕地面积超过30亩的种植粮食大户或新型经营主体给予最高每亩1000元的补贴。二是“金融助力”行动。组织县人行、县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推出“垦荒贷”等金融产品,并由周宁县云上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农业企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各类涉农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目前全县已有13家涉农经营主体申请“垦荒货”,意向贷款金额630万元,已发放50万元。三是“科技加力”行动。整合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技术指导、种植作物选择、种子种苗培育引进、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等工作。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南方马铃薯繁育基地,重点推广坑种垄作、果园间作套种等技术,破解薯农缺技术等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主要成效

     

今年以来,全县经营主体流转、托管耕地面积达3000多亩,带动复垦农户800多户。通过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总计复耕复种粮食作物2000多亩。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居)党组织结对共建认领撂荒地1500余亩。打造“干部职工劳动示范片(点)”30多个,县内外个人累计认领200多亩,全县完成撂荒地垦复7974亩。

 



屏南县


“我在屏南有亩田”助力粮食生产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屏南县持续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认领1亩撂荒地复耕种植水稻,推动撂荒地复耕种粮。2021年以来,复垦撂荒地4788亩,补充耕地386亩,社会团体、企业、县内外党员干部共认领水田2423亩。

   

二、主要做法

     

1.搭建服务平台。由屏南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委托软件公司开发“我在屏南有亩田”认领服务数字化平台,构建下单认领、协议签订、款项支付、溯源监管、大米配送等一站式服务的平台,认领者还可通过“屏南800”微信公众号实时查看到自己认领水田的长势情况。

     

2.强化服务保障。县农业农村部门抽调农技专家组成农技服务队,根据种植户的需求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服务。与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及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制度,邀请农技专家和教授为种植户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解决新开垦土地的技术难题。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种植户需求,出资购置适合山地梯田作业的小型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犁田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设备,统一开展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种植户生产成本。

     

3.打造示范片。建设绿色水稻示范片、水旱轮作示范片、山区小农机推广示范片,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绿色防控等技术,推行“稻-菜”轮作模式和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生产节本增效。通过“我在屏南有亩田”服务平台、“云四坪”等微信公众号展示水稻耕作过程和生产记录,让公众和认种者参与生产过程。

     

4.创建公共品牌。屏南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授权品质好、质量安全、信用度高的水稻种植经营主体使用“屏南800”生态公共品牌商标,统一包装标识,统一物流配送。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开展春耕、秋收田趣体验活动,通过良田募集、线上直播、视频宣传、媒体造势等途径,扩大“屏南800”公共品牌影响力。

     

三、主要成效

     

在“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的影响下,宁德市各县市纷纷开展党员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今年宁德市发出了《关于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我来认领一亩田”活动的通知》,目前全市共认领撂荒地13442.8亩。该活动带动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粮食安全行动,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

 


 

将乐县


“政策+服务”引导推进撂荒地复耕种粮

     

一、基本情况

     

将乐县耕地面积17.9万亩,其中洋面田占46.1%,山垄田占53.9%,撂荒面积620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5%。完善政策激励、扶持主体参与、技术营销服务等措施,推动撂荒地复耕,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

     

二、主要做法

     

1.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出台《将乐县防止耕地撂荒和“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十条措施》,提高复垦撂荒地种粮积极性。鼓励各乡镇制定配套政策,如古镛镇、水南镇在撂荒地复垦县级补贴基础上,每亩追加200元补贴,高唐镇每亩追加150元补贴,白莲镇、黄潭镇、大源乡等地,对流转抛荒耕地复垦种粮的经营主体予以减免租金等措施。

     

2.创新合作社领办复垦模式。将社会化服务与撂荒地统筹利用工作相结合,进行耕、种、防、收、烘干“一站式托管”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发挥村党支部作用,为撂荒地田主牵线搭桥,联系合作社进行代垦代种,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如,余坊乡成立五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撂荒地1420亩,已完成复耕撂荒地910亩发展粮食种植。

     

3.推行“惠农政策+全程机械化+品牌大米”发展模式。将粮食安全大战略和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融合,鼓励农户复垦撂荒地生产粮食,将复垦生产的粮食纳入乡镇品牌创建发展计划,通过品牌效益提高生产效益。如,白莲镇依托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复垦复耕地块进行全程机械化种植,并将开荒地产出的粮食纳入白莲镇“玉栖大米”品牌发展计划,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

     

4.探索开展“认田种粮”活动。借助厦门市思明区对口帮扶机遇,探索与思明区开展“认田种粮”活动,以出资委托代耕、包干劳作等方式认领农田(优先认领撂荒地复垦复耕),用于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并按所签订的协议获得认领期间该农田的收成。

     

三、主要成效

     

通过制定复垦计划、政策支持、创新模式等措施,撂荒地整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22年将乐县拟新复垦撂荒地种植粮食面积5063.32亩,截止5月已完成复垦3353.32亩,年底前将全面完成撂荒耕地复垦种粮工作。

 



安溪县


六措并举盘活盘活撂荒地资源

     

一、基本情况

     

2021年安溪县撂荒地5135.7亩,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安溪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引导农户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多措并举推进撂荒地复耕。

     

二、主要做法

     

1.精准摸排“清底数”。印发了《安溪县撂荒地调查与统筹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撂荒地整治工作要求、细化整治措施。按照“村有清单、乡(镇)有台账、县(市、区)有总账”的要求,建立撂荒地基本情况和统筹利用信息台账,并进行动态管理,为撂荒地整治工作摸清“家底”。

     

2.土地流转“促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耕地的集约利用,探索整村推进土地经营权“预流转”机制。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面向小农户和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托管服务,通过代耕代种、代育代插、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形式,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3.推广轮作“优结构”。推行“早加晚优”品种搭配、“稻菜”“稻油”“稻肥”等水旱轮作模式。比如,长卿的水稻与淮山轮作、湖头的水稻与花生轮作、虎邱的水稻与烟叶轮作等。通过耕地轮作,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田高效利用。

     

4.政策扶持“增收益”。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出台《安溪县扶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暂行规定》,实施农田茶园退茶还耕,种植粮食作物或非木本经济作物集中连片10亩及以上每亩奖励2000元;对当年度种植粮食作物集中连片50亩及以上的每亩奖励300元。推行反向约束措施,对撂荒连续2年以上的,依法依规收回经营权或使用权;将撂荒地统筹利用等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粮安考核内容。

     

5.压实责任“强保障”。镇、村主要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加强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耕地撂荒调查走过场,没有如实摸清情况的地方进行通报。

     

6.广泛宣传“齐参与”。综合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强农惠农政策以及安溪县关于整治撂荒地的具体要求,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深刻认识整治撂荒地、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强化保护耕地、爱护耕地的思想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关注、齐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主要成效

     

2021年以来安溪县通过摸排建账、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等方式,有效调动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复耕复种的积极性,有力有序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全县已完成复耕撂荒地5135.7亩。

 


 

德化县


建机制出政策提服务促“粮田”回归     

     

一、基本情况

     

德化县地处丘陵地区,耕地大部分为梯田,且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之间,最大坡度甚至达50度以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困难,经摸排全县撂荒地面积达7586.73亩。德化县通过建机制、出政策、提服务,全力盘活撂荒地,加快“粮田”回归。

     

二、主要做法

     

1.建机制。一是建立县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建立镇村统筹利用撂荒地工作台账、实地督查核实、不定期摸排更新台账等工作机制,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建立“县领导抽查+专班督查+专题反馈整改”闭环督导模式,通过看资料、对台账、走田间、下地头等方式,力推粮食生产任务、撂荒地复耕复垦高质高效完成。

     

2.出政策。一是专项奖补。出台粮食奖补政策,对于流转期限5年以上,经营面积30亩以上,给予每亩250-400元不等奖励;对流转撂荒地并复耕种粮的10亩以上,给予每亩500-700元不等奖励。二是示范带动。整合雷峰村因招商项目未落地导致土地撂荒闲置的240亩山垅田,由镇政府统一流转、统一招商,引进福建省万顺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农业综合体项目,实现土地流转、复耕种植、提供就业、村财创收“四赢”。三是国企助力。成立国企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德化县农优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效盘活、流转、运营细碎闲散的、位置边远的、无人流转的土地,流转或入股的耕地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

     

3.提服务。一是保障农资供应。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的需求预测、调度和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储备水稻种子7.413万公斤,切实保障粮食生产需求。二是推进农机作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购机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办理补贴机具538台、资金37.048万元,实施主要农作物机耕1.7万亩、机插0.35万亩、机收0.8万亩,有效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三是落实惠农政策。发放2022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542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62万元,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三、主要成效

     

2021年以来,全县共开展专项督查16次,全面完成7586.73亩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2022年复耕4056.4亩),其中,国企助力土地流转3420亩,已耕作2600多亩。

 


 

莆田市


涵江区突出“实、引、效”推进撂荒地整治

     

一、基本情况

     

涵江区辖10个乡镇,其中5个为山区乡镇,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73.7%。经摸底调查,目前全区撂荒耕地面积为1.12万亩,其中山区5个乡镇占98.4%。区委区政府将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二、主要做法

     

1.着眼于“实”,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坚持“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现场调研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成立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专项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签订责任书,落实“每周一调度、半月一督查、一月一汇报”工作机制,并将整治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畴。二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成立排查小组,结合“三调”图斑,开展撂荒耕地全覆盖、地毯式摸排。全区累计摸排清查撂荒耕地面积15520.8亩,并逐块制定整治计划,全面挂图作战,确保整治工作与农事活动合拍有序推进。

     

2.着眼于“引”,激活主体积极性。一是实施“示范片整治建设工程”,制定了《涵江区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实施意见》,在山区乡镇建立7个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片,为全面推进撂荒地整治提供宝贵经验及借鉴。二是惠农政策再加码,激活主体积极性,出台“稳粮发展十六条”措施,加大撂荒地整治扶持力度,增加对村经济组织复垦种粮的奖励和撂荒首耕补贴。优化惠农组合政策,发挥政策激励最大效益,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

     

3.着眼于“效”,创新治理模式。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精准施策。对外出务工劳力不足,以动员农业新型主体、种植“能手”等实行整体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对零散闲置的撂荒地,引导农户自行复耕,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统一规划实行代耕代种;对耕作条件不足,可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应建尽建,或引导发展旱粮、经济作物种植。二是结合地域特色产业(文化)优势,探索撂荒地整治新模式。大洋乡发挥其北部山区优质米产业核心区优势,面向市场进行田地认领,让城区人成为东“稻”主。新县镇以郑樵文化为纽带,开展“夹祭先生耕读农场认养”等共享稻田网络平台征集活动,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撂荒地复耕复种。

     

三、主要成效

     

全区完成撂荒地复耕面积0.92万亩,其中:示范片复耕复种661亩,辐射带动全区撂荒地复耕种植1300多亩;引导社会主体37家参与撂荒地整治,复耕种粮面积3500多亩;倡导市场认领,复耕复种撂荒地300多亩。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创建时间:2022-08-15 16:54
首页    特别关注    省内新闻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
浏览量:0
导航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