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座充盈着文气的城市
品味福州文气
文|筱陈
2200多年的岁月流转,赋予了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底蕴。图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叶义斌 摄)
福州,是一座承载着岁月印记、充盈着文气的城市,就如一坛尘封的老酒,打开后带着醇味。
宋代诗人龙昌期盛赞福州“是处人家爱读书”,印证了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爱读书的城市。
同样是宋代诗人,吕祖谦在《送朱叔赐赴闽中幕府》中写道:“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琅琅书声从坊巷中传来,让夜晚更宁静更温馨。
据统计,历史上,福州府以进士4100名排名全国第一,以状元26名排名全国第二,故福州有“海滨邹鲁、左海名邦”之美誉。
我一直认为,有读书声的地方,就是孕育文气的地方。一个地方的文气,在岁月中沉淀,在光阴中积累。我喜欢文气,如同喜欢炊烟,眼见袅袅炊烟,从农家升起,渐渐融入大自然中,让人倍感温馨。我觉得,世间最值得珍惜的就是这烟火气和文气。
文气从文化中来,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福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与地域结合,产生了闽都文化。也许你会认为福州市区离大海甚远,但若来到冶城遗址,在冶山之上便有古时建造的观海亭;镇海楼居屏山之巅,自古就有引航之功效;福州南公园内,登上望海楼,据说天朗气清时,可以眺望琉球群岛;南公园附近,便是福州河口,孕育了独有的河口文化;福州地铁4号线上,前屿、后屿、横屿、竹屿串联,它们曾是烟波浩渺、沙鸥翔集之地……2000多年来,福州人逐江海而居,江在哪里,城就拓到哪里。福州的江不同于一般的江,它是福建的母亲河,牵山达海,为福州文化注入了山和海的元素。
福州之名取自“福山”之“福”,“州”的本义就是水中的一块块陆地。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被山水簇拥,犹如一块盆地,内又嵌有屏山、乌山、于山等诸多丘陵,遍布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存,故福州人形容自己的城市:城内有三山,城外有三山。唐代诗人姚合在《送敬法师归福州》中写道:“东南数千里,何处不逢山。”宋代诗人钱公辅亦有诗云:“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化。我以为,福州的文气,是山、海、江、盆地、内河、坊巷多元交融的,共同造就了福州的文化特色,滋养了福州人的文化习性。
我曾组织福州的书画家们创作了一幅《城市中轴线》的画卷,它北起屏山,从屏山之巅镇海楼到屏山脚下华林寺,而后一路向南铺陈,先是冶城,那里的欧冶池犹在,之后是福州城门鼓楼、三坊七巷、福州文庙、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隔江是烟台山。
福州的中轴线亦即福州的文脉,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欧冶池是冶城象征性的文化地标,三坊七巷是福州坊巷文化的地标,也是福州儒学之气最浓郁的地方。从三坊七巷、朱紫坊沿中轴线向南,便是上下杭,这里水路交通便利,会所、会馆、商社云集,有着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越过解放大桥,便是烟台山,它与上下杭隔江相望。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从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烟台山有 17 个外国领事馆、众多外国银行及各类商社,至今仍有许多遗存。可以说,烟台山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缩影。
文气来自书卷、书院,来自山中的摩崖石刻,来自文人墨客的雅集诗赋。闲暇时,我喜欢从书籍中找寻福州的过往。《闽都别记》如同一部福州地方史,让我了解千面福州。我曾登临于山,欣赏摩崖石刻,行走状元道,体会状元文化。我也曾登上屏山之巅镇海楼,环廊而望,福州城从北向南铺陈而去,跨过闽江,越过乌龙江,直抵五虎山下,又向海而去,波澜壮阔的城市风光尽现眼前;再向北眺望,北峰青翠,“五四北”依偎山下。我还登上鼓山,走进涌泉寺,鼓山之仙气,不只源于自然之灵气,也源于文气,自然之灵气与文气相互融合。
文气来自读书声。我曾走进福州文庙、正谊书院、鳌峰书院,看到身着汉服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突然联想到榕树上的须髯,将之用竹管保护好,接入大地,便又将是一棵参天大树。这琅琅书声,是文气相传的起源之声,正如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文庙、书院,就是启蒙教育的源头活水。
在福州的文气中,有着凛然骨气、浩然正气。我曾吟读宋代诗人郑思肖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宋代词人张元干的“梦绕神州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也曾走进马尾船政,诵读沈葆桢所作楹联;走进林觉民故居,感悟《与妻书》的情深义厚;走进严复故居,感受“翻译西学‘数部要书’以救中国”的爱国情怀……
福州的文气中弥漫着人文气息。刚到福州那几年,每年腊月底,我都会到南后街买灯笼、选春联。那一条长长的街,满是红红灯笼,书法家提笔挥墨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景象,不由让我想起明代诗人徐熥的“满城箫鼓沸春风,爆竹声喧凤蜡融。三十万家齐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
在福州,当地人会推荐外地游客购买角梳、脱胎漆器、油纸伞,此三者合称福州“三宝”。角梳,顾名思义,是牛角制成的梳子,据说常梳有舒筋活络之功效;脱胎漆器始于南宋,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大方;油纸伞,多为竹骨纸面,敷以桐油而成。以前,福州的男人出远门时,总会带上一把油纸伞,斜搭在肩上,好似挎着枪的战士。但我时常遐想的是另一个画面:细雨蒙蒙,小巷深处,一把淡红色的油纸伞下,一名身着旗袍的丽人,踏着湿润的石板渐渐远去……
令福州人津津乐道的还有温泉。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第一次领着我去泡温泉,只见浴堂三个大池,热气腾腾,泡在其中,好不享受。更美妙的是,泡澡后躺在大厅竹椅上,喝着茶、听着评话,还可以唤人修修脚、搓搓背、揉揉腿。
福州的文气还从舌尖中散发出来,从灶里的烟火中弥漫出来,从食物的热气中飘散出来。忘不了儿时的冬至前夜,母亲领着我搓糍粑,我们边搓边用福州话唱道:“搓糍其搓搓,依妈疼依哥,依哥有老婆,依弟单身哥。”至今音犹在耳,场面历历在目。
有人形容福州饮食“汤汤水水、黏黏糊糊、甜甜蜜蜜”,想想也的确如此。福州的佛跳墙与鸡汤汆海蚌两道名菜,皆是汤水。佛跳墙需慢火熬之,据说要熬两天两夜;鸡汤汆海蚌则要用滚热的鸡汤快速汆入碗中的海蚌,速度越快,其味越鲜。两道福州名菜,一道以慢出名,一道以快取胜。此外,还有福州的鱼丸、肉燕,皆为汤,这与北方菜系甚至邻省粤菜皆不同。而福州人不喜辣,又与江西、湖南等地不同。提到福州的饮食文化,当然少不了茶。作为老福州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茉莉花茶要先用纸包好,再用细细的红绳捆扎,另附一张写着“福”字的红纸,既质朴又温馨。
“气质”二字,气在前,质在后,气以养质。福州人的气质、性格就在这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中如佛跳墙般慢炖而成。而福州人的性格也许可以从言语中略见一斑。福州人赞许别人,用“丫霸”;夸这件事做得好,用“丫好”;夸一个女孩长得漂亮,用“丫漂亮”。可是,评价起自己做的事,时常用“蛮去、蛮去”。福州人不见外、不排外,外地人来福州很快就可以融入其中。
福州文气丰富了中华文气,是中华文气中的一缕清新之气。这文气,滋养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并为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
-
福建省省长赵龙到我会调研指导工作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月18日,省长赵龙带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调研,指导工作。2022-02-21
-
我会等主办的第二届乡村振兴鼓岭论坛在福州举行
11月21日上午,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乡村振兴鼓岭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北京和福建各地从事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以及乡村振兴的一线带头人齐聚榕城,围绕如何拓展“大食物观”实践路径,推进“大食物观”在福建的实践等内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2024-11-21
-
福建省乡村振兴贷政策解答
2024-11-21
-
图解《福建省乡村振兴贷实施办法》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