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稀土王国”努力弥补生态欠账 ——江西赣州废弃稀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纪实

经过综合治理后,江西大余县南安镇新华村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已复绿,呈现出勃勃生机。 刘兴摄 

 

 

 

 

江西大余县南安镇新华村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前。 (资料图片)

 

 

从废弃矿山到飘香果园,从各自为政到协同治理,江西赣州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依托,大力整治废弃矿山,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共同构筑起人和山水林田湖的生命共同体,昔日的废弃矿山,真正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武夷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三山交会,东江、赣江发源于此。神奇的大自然在这里构筑起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孕育出丰富的地下宝藏,全球每年70%的中重稀土产自于此,“稀土王国”成为江西赣州的鲜明标签。

 

近40年的稀土开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长期无序、过度开采,不仅留下了遍体鳞伤、千疮百孔的山体,更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地质安全和流域生态环境。

 

近年来,赣州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下大力气整治开采稀土造成的环境破坏,原来“脏、乱、差、危、险”的废弃稀土矿区得到全面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稀土矿山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矿殇——

 

“白色沙漠”寸草不生

 

走进赣州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湛蓝的天空下,绿草铺满一个个山包。“这里就是柯树塘稀土废弃矿区,想不到吧。以前裸露的山体,如今都已经披上了‘绿衣裳’。”村里的养蜂人钟世展告诉记者,“治理后花开得多了,蜜蜂不用飞很远就能采到蜜,蜂群的寿命都比以前长了”。

 

上甲村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迎来“采矿大军”的。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因稀土矿而名声大震。“那时候在矿上干一个月,比在田里干一年的收入还多。”村民谢立新说:“当时,全县的人都到矿上做小工,高峰时有上万人。”

 

粗放的生产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自然终于开出“罚单”:14平方公里的“白色沙漠”寸草不生,水土大量流失,次生灾害频发。“表土逐渐被剥离,植被长不起来,只剩下灰白色的光秃秃的山头。”村民钟贱林说:“雨季一来,山上的尾砂沿着山谷冲刷下来,河床抬高、河水泛滥,村里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有时甚至绝收。”

 

92.78平方公里,这是赣州市近年来累计治理的废弃稀土矿山面积。

 

“几十年来,赣州稀土基本处于无序开采状态,最高峰时稀土矿点多达1035个。”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肖风雷介绍,过去,稀土开采工艺主要是堆浸法和池浸法,在探测好稀土矿点之后,会在附近挖池开工,首先将地表土剥开,然后将地表下含有稀土的土壤、矿石堆在一起,最后,抽水并倒入硫酸铵、碳铵等化学药品进行浸泡,被“洗”出来的沉淀物就是白色的稀土矿泥。

 

“尾砂经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洗矿水则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来源。”寻乌县发改委以工代赈办主任谢军说。

 

复绿——

 

生态系统逐步好转

 

复绿,成为治理的关键一环。“由于土壤呈酸性,植被很难存活。”赣州市水保局副局长周益萍介绍,个别矿山采用“石灰中和+施肥”的技术方法进行土壤改良,但由于施工难、成本高,不易推广。目前,“客土”是土壤改良的常用手段。所谓“客土”,就是将外地运来的泥土进行回填,从而彻底改变植物生长的不良基质。

 

在大余县南安镇新华村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一片片宽叶雀稗、红麻在风中摇曳。“这些年,我们一方面采用土办法试种,一方面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筛选出数十种适合赣南稀土矿废弃地生长的植物,等土壤的肥力上去了,再考虑种植经济作物。”周益萍说。

 

复绿工程的实施,让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系统逐步好转。目前,全市废弃稀土矿山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种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100余种。

 

同治——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赣州废弃稀土矿山治理是在2017年迎来转机的。

 

“矿山治理是个系统工程,过去也一直在治,每个部门都有行动,但资金落实、规划步调难得一致,治理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肖风雷说,2017年1月,赣州成为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首批试点之一,这给赣州废弃矿山治理带来了一系列转变。

 

“关键是治理理念有了转变。”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吴良灿说。

 

在完成一系列基础性调研后,赣州市编制实施了《赣州市稀土开采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规划》,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空间覆盖、治理时间同步、治理目标一致的全覆盖治理。

 

3年来,赣州市探索总结了南方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模式。“山上地形整治、植被复绿;山下兴建生态挡墙,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地上变废为宝,发展光伏发电,种植经济作物;地下截流引流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减污。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下游清淤疏浚、完善水终端处理,实现水质末端控制。”吴良灿说。

 

综合治理让青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数据显示,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量由每年每平方公里359立方米降低到32.3立方米,降低了90%,治理区域的流域水体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2019年,全市13个国考断面、22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优于考核目标,水质综合指数列全省第一。

 

财富——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再过两三年,这片油茶林就能陆续挂果,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兴国县古龙岗镇瑶前村天源组村民冯国芳说。

 

在寻乌、安远、定南的连片稀土工矿废弃地,1万多亩平整后的建设用地正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已入驻企业28家,新增就业岗位8000余个,直接收益3.48亿元,实现了‘变废为厂’。”寻乌石排工业园有关负责人说。

 

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治理原则,赣州市大力推进“生态+”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体现。

 

“废弃矿山治理重在可持续。如何加强治理后的综合管护,让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才是关键。”肖风雷说,2019年2月,赣州市出台《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后期管护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层面明确管护主体,并提出按照“谁收益、谁管护,谁损坏、谁修复”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出资,对稀土矿山进行治理、管护、管理。

 

在柯树塘稀土废弃矿区,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地在缓坡上排列着。通过引进资本,这里先后建成了诺通、爱康两个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5兆瓦,年收入约4000万元。

 

极具地方特色的矿业遗迹、遗址景观,构成了大余县西华山钨矿特有的历史遗存,“包袱”变财富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2017年,投资10.5亿元的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以钨矿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工业旅游将在这里兴起,成为该县旅游的新地标。

 

利用废弃石场遗留的矿坑打造苏区时期战斗场景,将当年的石料加工基地改建成演艺场地,将废弃堆土场改建为景区停车场……在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石灰石废旧矿区,“浴血瑞京”实景演出项目正带动当地观光农业、特色餐饮和民宿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赣州已开工生态修复工程项目59个,累计投资139.27亿元,中央基础奖补资金实现放大6.96倍。“我们将进一步落实管护资金,细化管护措施,保障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治理效果,促进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吴良灿说。(来源/经济日报)

创建时间:2020-12-08 15:32
首页    他山之石    省外亮点    “稀土王国”努力弥补生态欠账 ——江西赣州废弃稀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纪实
浏览量:0
导航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