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产业兴旺走出富民路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是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和省第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近年来穆云乡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2+N+旅游”特色产业体系,超前谋划,为努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穆云样板”探索出一条新路。
“白云山下、最美畲乡”,穆云畲族乡辖区面积116.8平方公里,下辖33个建制村(其中畲族村16个,回族村1个),总人口2.93万人(畲族人口9904人)。穆云乡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美丽乡村20个,是宁德市“一市三区六组团”发展布局的生态旅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乡拥有耕地面积1.9万亩,林地11.33万亩,茶园1万多亩,水蜜桃1万多亩,刺葡萄6000多亩,水蜜桃、茶叶为穆云乡两大主导产业。虎头水蜜桃、溪塔刺葡萄、留洋粉扣、高岭大白茶、桂林烤肉等是农业特色品牌产品。穆云乡是国家级AAAA景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九龙洞景区的所在地,境内有1个国家级AAA景区。穆云乡依托穆云畲族生态旅游区及白云山名胜区等载体,立足桃园、葡萄沟农业观光旅游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业与观光旅游完美结合,打造出闽东北亲水游最佳精品线路,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理清思路,围绕“美”字做谋划
“万亩桃园,中国最美葡萄沟”所在地穆云乡在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穆云样板”探索过程中,坚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力求突破。
乡党委多次组织乡村两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产业兴旺是解决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这条主线的精神实质,促进全乡上下形成共识。
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农村,产业兴旺是重点。穆云乡两委成员和乡村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发展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为此他们注重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把握好“三个只有”的方针:只有产业振兴,才能为穆云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农业强”的基本目标才会落到实处;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穆云乡的吸引力,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穆云乡聚集,“农村美”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夯实;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激活穆云经济,繁荣穆云乡村,富裕穆云百姓,“农民富”的根本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立足乡情,“发展路径”绘就蓝图。这个发展路径具体概括为“五美五有五新”:即经济富美有产业,产业兴旺新方式;田园秀美有颜值,生态宜居新面貌;乡风淳美有底蕴,文明实践新风尚;社会和美有秩序,乡村治理新机制;生活甜美有保障,家家富裕新层次。
谋篇布局,凸显“特”字下功夫
穆云乡按照“发挥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强产业品牌、激活产业活力”的总体思路,从乡情实际出发,聚集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谋划布局。
制定发展规划,打造“2+N+旅游”的特色产业体系。“2”即茶叶+水蜜桃;“N”即刺葡萄、脐橙、猕猴桃、甘薯等;“旅游”即“农旅+文旅”乡村生态特色旅游。
明确分区分级,构建区块产业发展布局。根据穆云乡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区域划分为:高山海拔的留洋片区重点发展高山茶叶+甘薯;中海拔的半山区的科后片区重点发展“福鼎大白茶+柑橘”或“福鼎大白茶+猕猴桃”;低海拔的秀溪流域重点发展“水蜜桃+刺葡萄”;下逢溪流域重点发展“水蜜桃+茶叶”。按照划分的五大种植功能区全乡33个建制村相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改变以往的无序种植,盲目种植状况。
补齐二产短板,农产品加工实现“在地化”。对集中的区域建设茶叶粗精制、水蜜桃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刺葡萄酒酿造、线面生产、薯粉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厂。目前已落实精深加工项目6个,总投资2170万元。
激活三产潜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线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虎头水蜜桃,溪塔刺葡萄特色农产品牌优势,汇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乡村两日游,打造白云山山水人家和福穆线两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投资5300万元建设穆云环乡公路,打通全乡33个建制村之间的道路闭环,进一步提升穆云乡农业发展和旅游接待能力,每年接待游客可望突破近百万人次。
探索新路,聚焦“有”字出实招
穆云乡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方针,坚持“五化”方向,走出一条畲乡产业融合发展路子。
信息化销售有订单。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与农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对接,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60多家、微商500多家,2019年全乡农产品电商销售订单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品牌化拓展有市场。连续举办九届畲乡桃花节,增强省内外客户对虎头水蜜桃、溪塔刺葡萄品牌的认同感。组织参加福安葡萄和穆阳水蜜桃(福州)鲜果推介会和水蜜桃擂台赛等活动,促进穆阳水蜜桃品牌名声在外。2019年穆阳水蜜桃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81亿元,2020年穆阳水蜜桃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标准化生产有招数。大力推行普及茶叶“五新”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和穆阳水蜜桃,溪塔刺葡萄地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方式。现已建设各100亩的穆阳水蜜桃和溪塔刺葡萄标准化示范园2个。
规模化种植有成效,注重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凡是适合种植水蜜桃、刺葡萄的建制村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从平原向山地,从房前屋后向空置地抛荒地发展,到2019年全乡水蜜桃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刺葡萄面积达到6000多亩。仅虎头村发展水蜜桃就有1600多亩,人均种植面积近2亩,全村种植20亩以上有21户,最多的一户有150多亩。溪塔村种植刺葡萄1000多亩,水蜜桃800多亩。两个村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企业化生产有创新。积极探索“资源变地流转入股”、“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目前已开发出桃胶、桃花醉、蜜桃酱、桃艺制品及刺葡萄酒、高山云雾茶、留洋粉扣、穆阳线面、桂林烤肉等系列特色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强化要素,扭住“抓”字见成效
穆云乡在探索产业振兴的实践过程中,突出抓好“调研、动员、谋划、项目、保障”五个关键要素,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抓调研,摸实情。组织乡村干部、农技人员,组成乡村振兴服务队,深入全乡33个建制村,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摸清各村实情并对各类基础数据进行分类登记,对比分析,形成“一村一档”产业项目规划。
抓两头,带中间。按照“做强做优示范村,全力攻坚薄弱村,激活带动中间村”的总体思路,将全乡分为主导产业效益显著的示范村2个,没有形成主导产业的薄弱村6个,主导产业效益不明显的一般村25个,突出“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机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需施策,采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旅则旅”的原则,找准最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子。主导产业效益显著的示范村虎头村和溪塔村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在主攻水蜜桃、刺葡萄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征地修建物流冷链中心和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产业薄弱的科后村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开垦荒地300多亩,种上茶叶、水蜜桃、脐橙,猕猴桃等优质农产品。主导产业不明显的上村村,着重改造扩大高山茶园360多亩,建起2个茶叶加工厂、1个粉扣加工厂。
抓动员,提正气。组织包片干部、村主干、党员代表到产业先进村参观学习,找差距,查不足,补短板,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四个讲清楚”:讲清楚上级关心支持,讲清楚各项惠农政策,讲清楚当前难得机遇,讲清楚未来发展前景,进一步激发全乡党员干部谋项目、谋产业、谋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振起“比学赶超”的精气神。
抓项目,促落实。已建立《穆云畲族乡产业振兴2020-2022年项目库》,筛选梳理项目18个,总投资1.38亿元。实施落实“两库六定”管理办法,即建立项目前期储备库,定项目方案,定项目实施,定资金拼盘;建立项目成熟实施库,定计划实施,定责任到人,定督查考核,做到一年打基础,二年有突破,三年出成效。
抓保障,强要素。成立产业薄弱村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整合乡农业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等五支队伍,组成乡村振兴服务队,凝聚工作合力;将乡村振兴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扶持产业项目上予以资金倾斜,积极对接农行、邮储、信用社等涉农金融部门为乡村振兴项目制定利率优惠政策并提供“先锋贷”,“能人贷”等创业贷款,多方位提供资金支持;推行“村委+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委牵头与农户签订15-20年的土地流转协议,把闲置地,抛荒地充分利用起来。项目完成开发种植后,村集体再将产业项目承包给本村村民并组成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项目创收后的效益按预先约定股份比例进行分红,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引进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销售问题,由福安市农垦集团与6个建制村联合成立了福安市农垦穆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种植——收购——农副产品精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实行保底销售、超利分红;引进溪居现代观光农业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桥溪村发展高端民宿,借助“互联网+”的运营方式发展订单农业,由公司与周边村农户签订认养合作协议,保障农产品销路,提高农民收入。
党建引领,紧扣“强”字解难题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穆云乡在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穆云样板”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产业振兴。
“党建联盟”加强党建引领。以区域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产业薄弱村为中心,联合挂购单位,产业合作协会,金融服务机构和薄弱村党组织,组建“产业党建联盟”,着重解决产业布局,品牌塑造、产业链延伸、市场营销等问题,推进区域内组织联建、产业联姻、人才联动、生态联育、销售联盟、打好“组合拳”。
“双创联盟”加强帮扶力度。以溪塔、虎头村党支部为主牵头成立返乡“文创”、“农创”的大学生,在外创业返乡人员和农村“种养能手”“经营能手”“带货能手”等为主体的农村“双创联盟”,通过互帮互助,经验分享,鼓励支持农户种植农特产品和发展精深加工项目,采取“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方式推销农特产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田间课堂”加强技能培训。为有效解决农户学习与农忙之间的矛盾,将集中培训改为“田间课堂”,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与农民实用技术需求,实行面对面的传授交流。与此同时还结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电商运营销售,乡村整治建设等方面内容,壮大新型乡土专家队伍,促进农业生产、二产加工、乡村旅游和网络销售的相融发展。2018年以来,全乡已累计举办“田间课堂”培训班40多期,覆盖本乡及周边乡镇农户达1100多人次。
高标定位,产业富民成样板
紧紧抓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抓好这一“牛鼻子”,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才会走活。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发展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穆云乡及时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思想糊涂”、“路径模糊”、“行动含糊”的倾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明确乡村振兴“二十个字”总要求的丰富内涵,又紧紧抓住“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这条主线,不断细化实施各项措施,进一步增强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高标定位超前谋划,绘就一张切实可行的“新蓝图”。穆云乡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按照“高标定位、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建园区、创品牌、搞加工、育农民,突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行动、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农民+”增收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做到产业上突出“新型”,功能上突出“复合”,工作上突出“融合”,政策上突出“配套”并积极跟进产业培育、设施配套、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干部帮扶等措施。纵观其内涵正是“穆云样板”的“新、特、融、实、强”的生动写照。
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驱动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乡村产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产业。穆云乡在积极抓紧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产业体系过程中注重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供应链。首先,抓住“理念融合”,促进产业业态实现“接二连三”。其次,抓住“要素融合”,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乡村产业汇集,解决“人、地、钱”三大难题。再次,抓住“利益融合”,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生产联动、利益共享的联农机制,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留给农民。
强化机制,推动各项保障要素的“驱动力”。穆云乡在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穆云样板”的过程中注重创新体制机制,以“推进产业兴旺、培育振兴队伍、谋划振兴路径、强化保障要素、形成长效机制”为“五大抓手”。紧紧扭住调研、动员、规划、项目、机制“五个关键”,坚持“一线贯穿”,强化“一招总揽”,实现“一举多得”,毫不放松、持续发力,促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力量集中,有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各项保障要素落地开花结果。
坚持党管农村、加强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撬动党建引领“支撑点”。乡村产业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党建引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发展导向,着眼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为了谁”、“谁来干”、“怎么干”问题。针对性地加强力量摆布,切实做到驻村干部“对口”,村级主干“配强”,乡土人才“选优”,积极探索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党建引领工作机制,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更多的“看得见”的效果。
-
福建省省长赵龙到我会调研指导工作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月18日,省长赵龙带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调研,指导工作。2022-02-21
-
我会等主办的第二届乡村振兴鼓岭论坛在福州举行
11月21日上午,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乡村振兴鼓岭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北京和福建各地从事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以及乡村振兴的一线带头人齐聚榕城,围绕如何拓展“大食物观”实践路径,推进“大食物观”在福建的实践等内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2024-11-21
-
福建省乡村振兴贷政策解答
2024-11-21
-
图解《福建省乡村振兴贷实施办法》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