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系列报道①半壁梯田半壁村

 

编者按

《山海田园间》是继《在希望的田野上》《遇见和美乡村》之后的又一部由我会汇编出版的,以散文形式讲述我省乡村振兴故事的书籍。20 多位作家深入乡村一线,讲述了44个生动火热的乡村振兴故事。从今日开始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一网一号”、《海峡乡村》杂志下属全媒体中心陆续刊登,敬请广大读者关注,让我们跟随作家的笔触,“走进”八闽大地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

 


 

半壁梯田半壁村

 

文_筱 陈

 

傍晚时分,我从“粮食安全主题展示馆”二楼眺望不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在阳光的映照下,梯田一派青翠,与近处重重古厝相映,特别有乡村的韵味。“半壁梯田半壁村。”镇党委书记描绘的这个村庄的特色又在耳际萦绕,乡村的完美在于“两个半壁”。珠联璧合给人以完美之感,也才真实表达先辈们迁移而来的目的。700多年前,苏氏在这依山畔溪的地方,开始了守望“半壁田园”的生活,又因为这里多王柏,村民们砍伐之后顺溪而出,往古田,入闽江,“柏源”之源,就是人们谈的王柏树生产之地,久而久之,人们把生产“王柏”的村庄称之为柏源村,那条穿村而过的溪流称之为柏源溪。

 

我去的那天,电影《向莲花镇出发》摄制组正在村里拍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电影的故事是发生在村里的吗?”“不是,是导演在全国许多地方选点后,最终选择在这里拍摄。”那夜,我也去了拍摄现场,他们正在拍摄。导演非常热情地用手机向我展示已经拍摄出的画面。“好唯美啊!”我感叹。导演告诉我,他们看中的就是这地方的美,看中的就是这半壁梯田半壁村。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他的一番话,让我想起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的阿勒泰》,唯美的草原风情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向莲花镇出发》一定能够表现出“南方阿勒泰”的唯美。

 

柏源村的梯田

 

2024年的5月,我在屏南县长桥镇看了修复后的万安桥后,又去了仙山牧场,途经柏源梯田。我站在观景平台上,从高处俯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当时正是插秧时节,天光映照水田,形似如镜,一些村民正在插秧,好美的一幅春耕图呀!同行的乡里同志告诉我,这是一片重新垦复起来的梯田。他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还告诉我,村里有个粮食安全展示馆。我从高处俯望,一座村庄,静静地卧在山谷之中,梯田与古民居、青山交相辉映。当时,我就有了进村的欲望,只是在山区,村庄虽就在眼皮底下,可要走进去,即使是开车,也要绕上一大圈,时间缘故,只好作罢。但柏源村的千亩梯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始终有一种走进村庄的冲动。这一次,在“三伏”时节,我走进了柏源村。

 

吃罢晚饭,镇里的书记、镇长、人大主席、村支部书记和我一起坐在村委会办公室聊着这片梯田。

 

谈起这片梯田,村支部书记有些动情。这片梯田是世代留下的田园,几百年来,村民们耕于斯、长于斯,一代又一代。但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了乡村,人们开始出去务工经商,梯田逐渐抛荒。层层梯田,芦苇疯长,还有些梯田也不再种水稻,被村民们用来种地瓜之类的杂粮。

 

望着抛荒的梯田,村民们痛在心里,但又无可奈何。心所以痛,半壁乡村尤在,半壁梯田却被抛荒,他们的心底,总觉得是个缺憾。

 

无可奈何是因为与城市务工经商相较,种粮的收入就低多了,更何况,每户人家,就那么几亩田地,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是难以致富的。

 

心中有痛但又无可奈何,村民纠结于该如何解开这个矛盾。村支部书记兴奋地说,矛盾的解决,是借了“粮食安全”行动和“我在屏南有亩田”的东风。他望着坐在边上的镇干部们又说,还有他们的指导,各方的配合。

 

柏源村 刘霄鹏/摄

 

镇长张太守任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时曾挂钩联系柏源村,谈起柏源村梯田的垦复,可以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说,镇里了解村民的心里纠结,也一直在探讨如何重塑千亩梯田的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激励着镇党委、镇政府,“粮食生产根本在地”,更何况,这千亩虽是梯田,却是良田,产量高;而且水稻在此享受高海拔生态种植和活泉水灌溉,产出的大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2021年,屏南县开展了“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镇村两级干部认领了30多亩梯田。村里成立了屏南县福源种植合作社,以每亩100元的转让费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并进行垦复。张镇长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有些田块是沼泽地,边垦复边塌陷,对于这些难以垦复种水稻的,他们就把水排干,种上地瓜之类的作物。经过一年的努力,30亩水稻获得了丰收,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许多村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2022年,合作社又复垦了780亩,其中的500多亩田地都被认领,农民有了收益,合作社也获得了经济效益。2023年,合作社将最后近400亩梯田也流转垦复了。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1200多亩整片梯田的垦复,重现了半壁梯田半壁村的自然风貌。那天早上,我与一位年老的村民聊天,他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从福州来。他说,来这里看梯田吗?这里的梯田漂亮啊!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出他对这片梯田的依恋。

 

早上,晨阳斜映在梯田,行走在梯田之间,晨阳下的梯田半是金黄半是绿,田埂上水流潺潺,“叮咚、叮咚”声清幽入耳,一条长长的轨道从山下沿坡而上。这是一条单轨运输系统,可以在近40度的坡地上运送肥料、器材、果实和粮食等。梯田阡陌交错,石块铺就的主干路方便小型家机具运输,水泥沏成的水渠从山上一直伸向山下。记得昨天镇党委书记陈娟告诉我:垦复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往,而是在垦复中提升,建造高标准梯田。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伫立在秧田间,读着立在田头的宋代诗人楼璹《耕图二十一首》其十《插秧》,欣赏着边上的那幅惟妙惟肖的插秧图,我看到了诗人笔下的插秧情景。我在观景平台上环顾四时,村庄、溪流、远山、蓝天、白云,在光的照映下,晦明晦暗。田野的蛙声、泥鳅在水中游动声,与流于梯田间的声音交织,有着“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幽静。记得我昨晚问村支书,田里有田螺、泥鳅吗?村书记高兴地说:“有,不仅有自然生长的泥鳅、田螺,还在田里试养了‘稻养鱼’,去年我们在春耕节时组织农田趣味比赛及体验,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抓泥鳅、摸田螺。”他这么一说,儿时的童趣一下从脑海里蹦了出来,能够捉到泥鳅的田一定是生态田,难怪昨天在“粮食安全展示馆”,村支书夸梯田生产出的大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村支书说,他们正按照“1+N”的模式,既立足于打造高标准梯田,又着眼“农文旅”的融合,打造成研学基地和乡村旅游观光地。

 

入秋之后,稻子成熟,一派丰收景气,又逢秋游好时节,游人纷至沓来。冬天,梯田将会种上油菜花,春暖花开时,油菜花竞相开放,金色染尽田野,人们踏春赏花。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陆小龙告诉我:“油菜花不仅有观赏价值,绿肥还能改善土壤,增强肥力。”

一幅幅图景在脑海中浮现,节气在变,景也在变。在变化中,我慢慢体会“垦复”的含义,垦复不是简单复原,而是在垦复中传承与创新提升。它保存了梯田的传统风貌与神韵,留住了梯田的生态品质,又以“1+N”的模式,实现了“农文旅”的融合。

 

柏源村的梯田 王志凌/摄

 

从梯田回到村里,我漫步在穿村而过柏源溪畔,只见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欢游,水车“依呀、依呀”地转动着,充溢着古村韵味。村因守望田园而建,村又在守望中繁衍生息。“半壁梯田半壁村”,我对“半壁”的理解是“半壁自然半壁人文”,行走于乡村,我感受到浓郁的乡村人文气息。我们去了村礼堂改造而成的“柏源版雕文化馆”,聆听柏源版雕的历史,吮吸浓郁的耕读之风;去了坐落于古民居的“福建省粮食安全教育基地”,俯下身子,认真阅读展柜中几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报纸,我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重

 

视粮食生产,深知“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之道。

 

柏源村 刘霄鹏/摄

 

梯田与乡村、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互为辉映,柏源村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它如同一幅画卷,正在徐徐打开,惊艳人们。我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去了柏源村,给我发来这样一条微信:“柏源一日三景,四季四色的美独一无二。”

 

谈起柏源梯田的垦复对乡村振兴的启示时,镇、村干部们思考了一会儿说,一是党建引领。2022年,柏源村党支部领办了福源种植合作社,鼓励党员带头或出资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或以技术、地上附着物入股。目前,合作社共有14名社员,其中党员12人,占社员总数的85.7%。二是抓住机遇。最大机遇来自“我在屏南有亩田”活动的开展,梯田垦复之后有人认领,种粮的收入就有了保障。三是政策扶持。政策对土地垦复给予资金扶持。解决了制约垦复的瓶颈。四是土地流转能够规模生产。过去一家一户生产,靠天吃饭,如今土地流转之后,高标准梯田建设和机械化耕作有了可行性,农民成了农工,风险不由农民承担。五是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梯田+”“梯田+研学+文旅+”,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变。六是政府引导。注重营造氛围,政府牵头,在村里举办春耕节、丰收节……提升品牌和乡村知名度。一席话,是来自实践的总结,给我很大的启发。

 

梯田与乡村合璧,自然与人文合璧,古韵与新声合璧,柏源之妙,妙在“半壁”!

 

创建时间:2024-10-30 19:35
首页    典型推广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三)|系列报道①半壁梯田半壁村
浏览量:0
导航
近期文章